9月24日下午,珠海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主校区报告厅召开了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主讲嘉宾是珠海特级教师刘坤老师。刘坤老师从教32年,在这32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带过18届高三毕业班,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他用一颗爱心转化了多少学困生,又培育了多少优秀学生,连他自己都说不清。看着学生功成名就,他仍然默默地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刘坤老师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用四个情景片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模范履行教师职责,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用生命和热情铸造了教育教学辉煌业绩的一位普通教师32年教育生涯的动人画卷。
下乡插队经历激励人生,身染重病仍不忘讲台
刘老师用“四个馒头”的故事首先回忆了他年轻下乡插队时虽困苦艰辛,却也苦中做乐的一段难忘经历。他笑说,吃苦吃亏是成就人生的两大要素,吃亏是福,吃苦则更懂得把握机会。经过人生历练,刘坤老师努力复习,考入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正式走上讲台,开始其教育教学工作。
常年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转,病魔最终把他击倒了,严重的颈椎肿瘤压迫着神经,痛得他彻夜难眠。肿瘤曾经把几次病危的他送到广州中大一附院的病床上。可应验了那句话,好人一生平安,命运之神惠顾了他。奇迹般地,刘坤以超人的意志力战胜了病魔。一听到医生说可以出院坚持门诊治疗就行,他当即决定出院。从医院里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校长要求上课,并且上他原来教的两个毕业班的课。
举起学生,奉献自己
刘坤老师向我们展现的第二个情景片段,是借助那首广为传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他说,很多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却容易在工作中忽略或者偏移自己的工作重心。教师,不是一个登上讲台滔滔不绝说教的职业,而应该把思维、语言和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室是能够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它是人生的历练场,不犯错的孩子是长不大的,不要对孩子太苛刻。教室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科学精神、锻造健全人格、完善美丽人性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一起飞扬,是智慧在互动中生长的地方。
他说,学生如同撒播在教育这片沃土之中的种子,而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种子在沃土之中深深扎根,发扬、成长,结出人生累累硕果。
发展人、完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位美国的中学校长,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他会在每位新入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置一封内容相同出自他笔的书信。信中这样写道:“我曾见到人类不应见到的场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用毒气毒死,妇女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刘坤老师借这这个故事,感悟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够帮助自己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只有这样,教会他们读、写、算才有意义。发展人、完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如刘老师执教高中语文三十多年,一直那样做的,“先学做人,再学作文”。
视所有学生都为自己的孩子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这句名言出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刘坤老师将这句名言用在这里,是为启发在座所有老师:也许我们所教的孩子不过是我们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他们身后所来自的家庭,却绝对意味着百分之百。孩子是否成才,决定了这个家庭未来三十年里是风轻云朗还是雾霾重重。他的师德理念就是一句话,视所有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智慧让学生成功,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如今社会人心浮躁,我们做教育就是做慈善,是做一件有功德的事。教师,是为这个社会发展人、完善人、塑造人,为未来社会培养有希望的一代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担负在我们身上的职责多么重大,多么神圣。
更何况,身为一位特区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无论工作环境还是工资待遇都非常理想,所以我们更应感恩、珍惜。
演讲完毕,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最后,仇建平书记做总结发言,他称赞刘坤老师的演讲精彩、感人,刘老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也正是因为刘老师同为珠海的一名教师,是我们的身边人,所以也更容易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